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想的刊物
《新青年》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
1916年,《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主要撰稿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邀请了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到校任教。这样,《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首先,感谢邀请我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和鲁迅等发起的。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刊文,提倡科学和民主内容,启发推动了人民的民主及科学意识,冲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就像春风一般,给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贡献主要是:
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为“五四”运动的开展进行了铺路和准备。
二,推动了科学与民主的传播和开展。
三,对全民普及文化和白话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为他们改造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当然是提倡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倡白话文,有人也主张不变更,主张古文。在北大一场辩论赛中,有位女同学提问给胡适,说古文比白话文表达的意思更为简洁。那个女同学说了一句无能为力,紧接着,她向胡适表达认为在古文中这种表达最为简洁。结果胡适只是说了三个字,即干不了来表达。结果,现场全场鼓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和主阵地分别是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洋务运动创办的报刊有哪些
《申报》,《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和《循环日报》
在这些港口之中上海是第一出现洋务运动创办的报刊,这就是《西国近事汇编》,虽然说这种刊物并不是定时定期的刊物,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促进了消息的传播,同时这也是国内出现最早的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报刊。
洋务运动报刊有哪些
洋务运动创办的报刊有:《申报》,《万国公报》,《西国近事汇编》和《循环日报》。
洋务运动,又称同治维新、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洋务运动期间开办了不少报刊,大概有20多种,主要包括《申报》和《万国公报》。
自古舆论就很重要,也是国民了解国家大事的渠道,同时具有正能量的文字也能起到教育国民的作用。不过,文字的力量得靠教育放大,解放前中国的文盲很多,很多人都是靠耳朵“听”天下,这自然会影响他们对外界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