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第一部解说
莫斯科保卫战第一部介绍的是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本片从德、苏双方的高层决策至基层部署、从后方帷幄至正面战场,全方地展示了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集中了190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
二战期间,莫斯科保卫战中,真的是俄罗斯的寒冬赶跑德国吗?你怎么看
1941年10月,德军开始进攻苏联首都——莫斯科,战役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最终苏联军民在其最高领袖——斯大林的领导下,击败了德军,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为坚定信心、鼓舞士气,斯大林于1941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在红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式。苏联红军官兵接受检阅后,在市民目光的注视下直接奔赴作战前线。
1941年-1942年莫斯科的冬季异常地寒冷。因战线过长,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冬季装备严重不足,坦克和其它车辆都因为低温而不能动弹。莫斯科城久攻不下,德军士气低落。苏联方面调来大量援军,来自西伯利亚的苏联红军早已习惯了寒带生活,有着足够的冬季作战装备,他们的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有足够的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用来防寒。
现在更多的史料证明,苏军顽强抗击德军时,天气并不太冷。真正严寒是在1941年12月5日后,此时苏联红军已转入反攻。也就是说,严冬气候只是在苏联军队转入反攻追击德军之时起到一定作用,而残酷的莫斯科城下阻击战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莫斯科保卫战中,天时固然重要,但真正获胜的关键还是莫斯科军民的抵抗意志,苏方战略上的技高一筹。
先说天时,俄罗斯的冬季气温曾经使纵横欧洲的天才军事家,法兰西得小个子皇帝拿破仑折鞭!毛泽东曾经预言,拿破仑的失败地在莫斯科,希特勒的失败地也一定在莫斯科。拿破仑攻进莫斯科,遇到的是被大火焚毁的一座空城,缺衣少食的法军甚至跑进实验室,把福尔马林液寖泡的动物尸体拿来吃。
莫斯科的冬季实在糟糕透啦!希特勒的抱怨不无道理。俄罗斯的冬季寒冷确实让纳粹吃尽了苦头。纳粹德军普遍缺少御寒衣物,很多被冻伤饿死。闻名于世的德国制造装备,在西伯利亚的寒冬面前失去作用,很多大炮因为缺少防冻液无法发动。横扫欧洲的德意志钢铁洪流终于在俄罗斯的寒冬中显得不堪一击。
再说地利和人和,俄罗斯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面对强敌完全可以靠空间换时间。
拿破仑一直想找俄国主力决战,攻到莫斯科城下,却遇到对方的主动撤退。俄罗斯坚壁清野,不惜一把大火烧了自己的都城,靠游击队袭击法军的后勤补给线,法国远征军漫长的补给线捉襟见肘,最后的撤退演变成了一场溃败,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剧。
毛泽东放弃延安,避胡宗南主力,以空间换时间,在运动战中歼灭国民党主力,在战略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粹德军攻进莫斯科,斯大林虽未主动撤退,但却早已从早期的溃败中反映过来,用巷战拖住了希特勒的闪电战。
我们退无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斯大林在红场阅兵中的讲演彰显了莫斯科上下一心的抵抗意志,受阅士兵检阅之后直接开进战场。苏军与俄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每一栋高楼,每一座工厂都激烈争夺。曾有一栋高楼在孤立无援下坚守数月之久。
一名德军军官在日记中写到,俄军简直不是人,是一种有特殊钢铁炼成的。
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后,德军的攻势第一次被苏军击退,虽然德军并没有失去战场上的主动权,但是这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极其振奋人心的。
莫斯科保卫战从1941年9月30日开始,到1942年4月20日结束。其中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9月30日到12月5日,这一阶段里德军进攻,苏军防御。第二阶段从12月5日算起,苏军开始全面反击,到4月20日为止。
按照当时莫斯科的天气记录看,12月5日是零下25度,似乎寒冬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实际上德军早在11月底就已经失去了攻击力量,11月29日,朱可夫就致电斯大林,希望能展开反击,主动出击将德军击退。而11月29日时,气温是零下1度,并不算冷。实际上在整个11月,气温最低的一天是11月18日和11月25日,都是零下11度,其他时间都在零下10度以上。
以莫斯科所处纬度来说,11月零下10度左右的气温并不能算是严寒,只能算比较正常的天气,而且适度的低温会让泥泞的路面冻实,方便汽车行走。所以德军的失败和气温关系不大,主要还是德军的战线太长后勤不继和苏军的顽强抵抗。
由于苏德之间铁路轨距不同,战争初期德国对于苏联铁路利用率很低。德军的闪电战往往让人感觉德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实际上当时德国的汽车工业并不发达,加上缺少橡胶等物资,德国的汽车产量并不高,德军的后勤补给,主要还是依赖各种大车。苏德战争规模巨大,动用的部队数量众多,以至于德军连大车都供应不足,不得不征发了一部分农用大车充实部队。
更糟糕的是苏联的道路状况很糟糕,泥泞的大路导致后勤运输严重不足,在进攻莫斯科的各部队中,第2集团军各种物资的严重短缺,第9集团军在半个月里仅收到一列油料列车,第4坦克集群从11月17日起就几乎没收到后方的任何物资……
而苏军在挡住了德军的攻击矛头以后,逐步重新集结起了部队,补充了兵员和武器,苏军的士气也已经恢复,虽然兵力还不如德军,但是较为集中。朱可夫等人也对战局把握的很好,在德军出现颓势时抓住了战机。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遭到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1378年俄罗斯人第一次打败蒙古人的战役是
1378年秋,马麦可汗派王公列吉奇率兵进攻莫斯科。面对强敌,底米特里豪不畏惧,亲自率兵在沃查河一代阻击别吉奇。
起初,双方只是隔河相望,谁也不敢贸然出击。
在何右岸,底米特里指挥士兵悄悄布下了一个口袋阵,同事让士兵们装作骚动,以蒙蔽别吉奇。
急于求胜的别吉奇果然中计,命令部队马上渡河作战。
待蒙古军过河后,底米特里率军三面出击,慌乱之中的蒙古兵四下溃散,莫斯科军队大胜而归。
1378年8月11日,俄罗斯军队与蒙古军队在梁赞的沃扎河河岸相遇。蒙古骑兵渡过河,大汗大叫地向俄罗斯人冲来。
双方开战,季米特里大公在前方指挥作战,蒙古军队最后挡不住俄罗斯军队的进攻,在浓密的大雾中撤退。蒙古军将领别基奇被当场打死。这一战让俄罗斯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振奋了精神。
二战德国在1944年明明败局已定,白俄罗斯战役中央集团军群覆灭、诺曼底登陆,为何还不求和或者投降
白俄罗斯战役德军大败,德国气数将尽。
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苏联发起的白俄罗斯战役,苏军全面推进,全歼德中央集团军17个师又3个旅,还使令50个师损失过半,共歼灭德军54万人,苏联红军西进了550公里—600公里,解放了白俄罗斯全部、立陶宛大部、拉脱维亚一部以及波兰东部。虽然时苏军也损失了46.6万人,但德军显然与苏军拼不起人力消耗。
明眼人都看得出,德国无法继续打下去了,求和或有体面的投降是最佳选择。
但是,只要希特勒活着,他就绝不会向斯拉夫劣等民族求和,也绝不会向被犹太人垃圾控制的美国求和。至于投降,希特勒当下士就在战场上视死如归获得铁十字勋章,它的词典里当然不会有这个词句。
德国陆军当然知道他们在战场上已无法换回颓势,要想结束战争只能尽快除掉已经疯癫的希特勒。
所以在白俄罗斯战役如火如荼进行的7月20日,德军最高统帅部通讯处长弗里茨-菲尔基贝尔将军、后备军参谋长施道芬贝格等一群军官,发起了暗杀希特勒行动。可惜,提包炸弹没能炸死希特勒,反而激怒希特勒逮捕了陆军官兵7000人,其中4980人被判处死刑,希特勒还秘密赐死了受到牵连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
希特勒又臭又硬,果真坚持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让无数德国军民为他殉了葬。
1945年,希特勒誓与柏林共存亡,一直坚持战斗到4月30日,在苏军即将攻占他盘踞的总理府地下指挥室时,希特勒才饮弹自杀。
于是,欧洲战争结束了,德国在5月8日向美苏英无条件投降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德国自打发动二战就没想过要投降的事,别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就算朱可夫率领苏军打到了柏林,德军照样不投降,这是因为希特勒发动二战本身就是赌博性质的。
一方面,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失利并不在白俄罗斯战役,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以后,德军在东线的失利就已成定局。只是希特勒自己不承认罢了。到1944年巴格拉季昂行动,无论盟军登不登陆欧洲,苏军都会打到柏林,这是无容置疑的。
另一方面,从1939年闪击波兰开始,到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这4年多的时间足够德军反省的了,即使德国投降也没什么好果子吃,何况苏军在1944年时已是兵马壮,德军投降与否对苏联一点影响都没有。
再一方面,德军之所以不投降,一是迫于希特勒的权威,二是对德军还抱有一线希望。其实,从德军在东线指挥将领的不断调整,就已经发现德军青黄不接的状况了。当古德里安作为一个专业将领来当德军总参谋长,可见希特勒也是矬子里面拔大个,没有能人了。
况且对于德军来说,当苏军发动十次斯大林打击时,他们也在西线作了最后的努力,按照德军最后的部署,他们更希望以本土为依靠,企图在西线挡住盟军,从而稳定德国本土的安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苏联不会饶了德国的。
希特勒困兽犹斗而不甘心失败垂死挣扎的赌徒心理意识,导致本土国防军上校施陶芬贝格等反战人士,针对希特勒实施了“瓦尔基里女武神刺杀计划”。
西线战场
一九四三年七月九日夜晚,盟军两个集团军登陆并占领了意大利西西里岛,进而向意大利本土发起了意大利战役,以迫使墨索里尼退出战争脱离法西斯轴心国。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清晨,盟军从英国本土以空中投送和海上强渡的方式,向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诺曼底海岸,发起了代号为“霸王”的登陆作战行动。此后,共计有两百八十八万盟军攻入法国本土。盟军开辟欧洲西线两个战场,从而迫使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捉襟见肘而顾此失彼的不利局面。
东线战场
一九四三年七月上旬至八月下旬,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大会战中遭到惨败,苏军从此获得了战略主动权,东线战场出现有利于苏军的转折。一九J四四年六月二十二日,时逢德国入侵苏联三周年之际,斯大林用当年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国陆军上将、格鲁吉亚王族后裔“巴格拉季昂”的名字,来作为苏军发起收复白俄罗斯战役的行动代号名。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苏军以强大的优势兵力,歼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五十多万人。
“瓦尔基里女武神计划”
由于德国在战争中每况愈下,已经处于穷途末路而希特勒却不愿意与盟军议和,依然在东、西两线继续与苏联和美英等同盟国军队作战。于是一些国防军军官认为,要拯救风雨飘摇的德国的唯一办法,那就是除掉希特勒,并肃清其余的纳粹追随者。于是,德国本土国防军施陶芬贝格上校于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中午作战会议召开时,将装有定时炸弹的公文包带进德军东线最高指挥部“狼穴”,把“公文包”置放于希特勒面前橡木桌子的底下。
偶然的意外让元首死里逃生
按照预订计划,如果希特勒被炸身亡,“狼穴”最高指挥部的费吉贝尔将军,会立即向本土国防军总部发出暗号,并立刻切断“狼穴”与外部的一切通讯联系。而且本土国防军司令官弗洛姆将军会向国防军发布命令:立即逮捕所有纳粹成员,并接管纳粹政权。然而一个小小的偶然意外,竟然使希特勒逃过一劫:作战室副官波兰特为了能看清桌上的地图,于是就走到放置公文包的位置。由于他觉得脚下的公文包碍事,于是就顺手将公文包移到一个较远的位置。中午十二点四十二分炸弹爆炸后,头发烧焦耳膜破损,右腿和背部受轻伤的元首灰头土脸,在作战室弥漫的尘埃中一脸茫然傻呆呆的站着。之后,希特勒对参与和卷入“7.20”事件的相关人员,进行了疯狂地报复。
二战到了1944年,从年初到年底,德军和德国受到了连续不断的打击,军事力量和经济生产都损失巨大,并已无望得到补充和恢复,德国败局已定。为何还不求和或者投降呢?首先,来看看德军、德国在1944年所经历的几近毁灭性的打击。在1943年年底,苏军在东线发动了强大的冬季攻势,到了四月份苏军在布格河上游方向距德国边界只有五十英里了。到了当年的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三周年纪念日),苏军又发动了夏季攻势,在这两次攻势中,德军的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军群,不断地溃败着和被消灭,在8月底占领了普洛什蒂油田。在西线,6月6日美英等国联军,在诺曼底地区登陆,成功的开辟了第二战场,德军从此真正陷入了两线作战。到同年底,盟军在东线和西线,均推进到了当时的德国边界。同样,到年底德国的,经济因连续的失地和美英空中力量进行的战略轰炸,生产、运输,油料已到了停滞、中断和枯竭的地步。军事、经济在如此形势下,德国既使不投降,也会谋求和平的,但德国却选择了继续战争。这首先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原因。希特勒,至死都几乎还掌握着德国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权力。而希特勒本人,到最后也是选择了自杀,也不谋和,更别提投降了。而在1944年,希特勒还抱着胜利,或是盟国主动选择和平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以说他已精神错乱了。这表现在,他对V型火箭的作用的高估和在年底的阿登反击战的厚望(想凭此战将美英军队赶出欧陆)。第二,当时还有不少的,如戈培尔一样的死硬的纳粹分子。并且,他们同希特勒一样的早已精神错乱了。希特勒一伙,又将这种精神错乱,传染给了很多的德国人。最后,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希特勒一伙人,自己既使灭亡也要让整个德国作陪葬。就如希特勒本人在1945年3月18日晚上,对斯佩尔(德国军需部长)所说的:“如果战争失败,这个民族也将灭亡。......而且,在战争以后留下来的人不过都是劣等货,因为优秀的人已经战死了。”
因为投不投降,德国法西斯纳粹头子们战败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发动世界大战承担法律责任,为杀害亿万无辜的百姓承担法律责任,为各国战死的数千万军人承担法律责任,为各国战争毁灭的数十万亿美元财产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这个下场就是接受各战胜国的审判与惩治,也就是判处死刑!
正因为下场不因投降而改变,希特勒等人只能战到底,来赌一把,胜或长期对持还有一线生机,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二战中希特勒闪击法国,德军装甲部队以雷霆之势,迅速击败法国,而且将英国远征军及一部分法国部队包围在敦刻尔克。
正当古德里安等德军将领正准备一举将英国远征军及部分法军一举围歼的关键时刻。
希特勒却下令停止进攻,正是这一天的停战时间,使得大英帝国全民出海,启动“发动机计划”,将三十多万英法精锐撤回了英伦三岛。
英法联军精锐从敦刻尔克顺利退往英国,是希特勒的第一次战略大失败。
希特勒在关键时刻,发出停止进攻英法联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想想让英国人太难堪,而且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想跟英国求和。
(希特勒练习演讲,希特勒性格中有自大,疯狂而且不够理性的重大缺陷)
为何希特勒击败法国,大胜之后,却想跟英国求和呢?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第一,感情上的原因:希特勒莫名对英国有好感,希特勒认为英国人同德国人一样同为雅利安人,同种。
传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英国士兵没有击毙受伤的希特勒这也是希特勒对英国保有好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求和或者投降,谁来承担责任?当然是希特勒了,他会这样做吗?现实告诉你,就算死他也不会承担的。他也很清楚,即使投降他会以战争罪被判死刑,反正都是死,也要拉着整个德国一起死。就像日本军阀不是也一直叫嚣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时“全民玉碎”吗?你日本人想死美国人还不想死呢!谁跟你打呀?扔颗原子弹得了。一个疯子的心理是不能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去判断的。
作为中国人如何看待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德军利用达成的突然性和闪电战的优势,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誓死保卫莫斯科,最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为什么要先阅兵?阅兵对战局改变有作用吗
耀武扬威,先声夺人!这叫气势,这就是气场!既鼓舞了三军将士,也震慑了敌人,看我军威看我斗志,战必胜!
古人有出征前的誓师大会,黑压压望不到边界的出征将土,顶风冒雨,雷打不动,威严不可犯也。敌人敢犯,虽远必诛!
战鼓擂得震天响,出征的战歌格外燎亮,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刀剑闪银光,战马嘶吼头盔闪闪亮,整齐画一,迈着雄健的步伐,草鞋踩泥巴,兄弟姐妹们,端上壮行酒,为英雄们壮行!
鼓舞并更进一步极大的激发了军民必定能战胜西特勒的坚定必胜之气。事实也确实证明了由此大阅兵之后苏联红军苏联人民一鼓作气、永往直前的不但完全的保卫了莫斯科,而且还彻底将德国军队赶出了苏联全境直捣西特勒的老巢而完全彻底的战胜了德国法西斯。
百夫长来答题,欢迎关注并留言!
通过阅兵凝聚军心士气
1941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红场大阅兵,绝对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阅兵式,当时的德军先锋距离莫斯科不到100公里,且阅兵式上斯大林带领的苏联军政高管全部在场,全然不顾近在咫尺的德军精锐,斯大林在阅兵开始前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坚持抗战,数万名苏联红军将士热血澎湃,参加要阅兵式就直接开往前线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曹刿论战》里讲“夫战,勇气也”,强调了官兵作战意志的重要性。当时的苏联军队正节节败退,眼看着苏联帝国就要分崩离析,将士们在连续败仗的影响下,缺乏必胜的信心信念,所以这次红场阅兵极大的鼓舞了军队和民众的抗战信心,此役也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可谓意义深远,你说阅兵的意义大不大?
阅兵能直观的展现国力,达成“秀肌肉”的效果
- 军事力量提升了怎么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好惹?不能天天找人打架吧,所以阅兵式上把先进装备拉出来秀一秀是最划算的,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我们国家这几年的大阅兵,国外媒体最关注的并不是徒步方阵,而是后边的装甲、导弹、支援部队,比如说我们上次阅兵式上展示的东风-31洲际核导弹,别不以为然,在别人眼里这十二辆导弹车可是代表了十二个国家的命运呢,以后再和我们打交道的时候他不得掂量掂量吗?
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第四部
俄罗斯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第四部是在今年的十一月份上映
《莫斯科保卫战》是尤里·奥泽洛夫执导的战争片,由扬科夫·特里波尔斯基、米哈伊尔·尤里亚诺夫、亚历山大·戈洛博罗德科、布鲁诺·弗雷因德利赫主演
目前并不存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的第四部。
因为已经拍摄出的莫斯科保卫战主要拍摄1937年德军入侵苏联时的真实历史,且第三部的桥段已经延伸到了自1941年夏季至同年12月底,而据目前所知,没有关于第四部的相关拍摄消息和官方宣布。
莫斯科保卫战,克林姆林宫就在眼前,德军为何惨败而归
德国军队。已经打了俄罗斯。几个月啦。俄罗斯在战争紧急状态下。斯大林红场阅兵。阅兵完毕以后,直冲上战场。在一场 。严寒。暴风雪来临。吏德国的飞机。无法 起降。包括坦克冻的就发动不起来。吏德国的供应,衣服食品上不来。因以开始进入俄罗斯那时是热天,几个月下来以到严寒季节,吏德国 部队顶不住严寒。连冻加打 伤亡一多半儿。吏俄罗斯有败传胜。
当年拿破仑还完整的占领下了整个莫斯科呢,这些没用,只能说苏联人或者俄罗斯人有一个上天庇护的好环境,寒冷的冬季,低温就是最好的战争手段。再加上苏联红军悍不畏死的作战,所以德国人只能黯然收场。
谢谢邀请!
二次大战初期,德军由于准备充足,实施的战术得当,横扫西欧。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德军集结190多个师、4000多辆坦克、3000多架飞机,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正面方向,向苏联发起闪电般的突然袭击。苏联没有充分的准备,即使情报机关已经把德军攻击苏联的计划通知苏联政府,还有德军进攻前一天,投诚苏联的德军士兵也明确告诉苏军德军进攻时间,但苏军仍然没有引起的重视。开战仅6个小时的时间里,德军就已经长驱直入,苏军损失了1200多架战机,在之后的半个月里,苏军185个师有近一半被歼灭。此时德军仿佛已经看到了莫斯科城的召唤,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1941年8月,斯库灵棱斯克被攻占,此时德军距离莫斯科只有不到100公里。
斯大林为提高战士们的信心,在红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些受审阅部队将直接奔赴前线。士兵们誓与莫斯科共存亡,他们高声喊道:“苏联虽大,但我们已无路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
为了攻占莫斯科,德军集结了180万人、1700辆坦克、1400架战机、1.4万门火炮。苏联这边共有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战机、7600门火炮。就双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对比,苏军没有丝毫优势,由于在几个月的连胜中,德军的士气越来越高,再加上原本的优势,德军统帅已经开始制定终极计划,准备在寒冬到来之前就能彻底攻陷莫斯科。
令德军没有想到的是,苏联今年的冬季来的特别早,而德军本以为在冬季到来之前,完全可以攻克莫斯科,所以没有做好抵御寒冬的准备,士兵大批冻伤,武器装备损坏严重。因此不得不撤军。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一是苏联红军的英勇顽强的抵抗,二是老天的眷顾,恶劣寒冷的天气也为莫斯科保卫战立下一大功劳。
谢谢阅读,多多关注风雨兼程哦!
东方莫斯科保卫战指的是哪里
东方莫斯科保卫战指的是二战期间苏德战争中发生在莫斯科东部地区的一系列战斗。在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德国纳粹军队发动了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的进攻,希望能够迅速占领该城市。
然而,苏联红军在莫斯科东部地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在苏联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保卫了莫斯科。这场战斗被视为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转折点,德军的进攻被击退,为苏联在后续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东方莫斯科保卫战是二战中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斗,对于苏联和整个世界的战争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我会很乐意为您解答。
东方莫斯科指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黑龙江的省会城市,也是黑龙江的特大城市,也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哈尔滨地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欧亚大陆桥”的美誉,它是欧亚大陆桥的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尔滨之所以叫“冰雪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