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的起因、发展和文明意义是什么
先说宋儒吧,起兴皆为统治者所需。个人认为分北南,北宋儒家与五代十国乱世不可分,兵强马壮者皆可王之,因此建立北宋后首要就是考虑如何使江山永固,民间亦因乱世思定,与儒家传统礼仪不谋而合,或为起兴之因吧。至于南宋则为经靖康耻后,总要找出其中之由吧,故有理学兴起,天伦纲常,此不多赘言。其余细节过多,简要表明如此吧😄。
宋明儒学的时代大背景是唐朝道教、佛教的发展引起了儒家学脉的反思批判。
历史是连续的,文化思想的发展也是连续的,就象双螺旋结构一样。中华文化以易为根基,在春秋战国应时代而得发华,形成道家、儒家一个根基两个系统的天道论述和修养功夫,其他诸子在此基础上展开。到汉代形成道家道教入野,儒家儒学入朝的文化形态。后汉道教发展,佛教传入中国。魏晋玄学道儒互渗。到隋唐,道教外丹达到高峰,内丹修炼也发展比较有力。佛教中国化基本成熟,禅宗大兴。唐朝李氏又推崇道教。于是,道教、佛教在唐朝繁荣兴盛,而儒家被汉朝尊崇为主导文化思想,但先秦的内修在汉朝没有得到有力发展,自后汉以后到隋唐,虽然儒家地位仍然是官方主导,科举也以儒家为主。但是,相对道教、佛教的修炼的深入与活跃,儒家的内修文化发展就比较沉寂。这意味着儒家天道论述与修养功夫需要深入,否则就如树木生长而根不深柢不固一样。而道教、佛教的义理和修炼,其追求是成仙、成佛,是避世或出世性的追求。一个文明如果长期笼罩在避世、出世文化氛围,则现世文明的发展建设必然有问题。儒家的性质是关注现世的,人文主义的,那么,儒家对唐朝道、佛兴盛的状态就表现出批判态度。所以,唐朝韩愈有《谏迎佛骨疏》。但是,用政治办法排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之后韩愈就开始从学理上论道,叙儒家道统,写有原道等。李翱则有复性书。
富庶安逸的生活让北宋南宋更加不思进取,但统治者又需要在思想上加强统治,于是程朱理学的土壤诞生了,为了让老百姓更加顺从,统治者利用理学大儒做了一系列的洗脑运动,更是在科举中完全采用理学的教义阐释四书五经!所有生员必须按标准答案来考核,这样就使得学术的活跃度被打压遏制,任何不符合程朱理学概念的新事物都会受到打压,而且程朱理学的门徒开始了愈演愈烈的结党营私,明朝的东林党实际就是程朱理学的遗祸,是一种变态的政治产物,为了对抗这种变态的政治怪物,皇权只能用更变态的东西来制衡他,那就是更变态的阉党!所以明后期的乌烟瘴气,在文化层面的祸首就是程朱理学!
没有儒学,中华文明传承下去的几率大大降低,儒学中尊师、尊老、团结、中庸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宗教,没有普世价值观,儒学不就是中国的宗教,就是中国的思想的根吗?
谢邀。
提问中三个问题:起因、发展和文明意义。如果详细谈,内容太多,几本书也谈不完,所以一切从简。
说到起因就要说背景,在经历了战乱之后的宋朝,其文化背景主要有:
1、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很明显的,从南北朝到宋朝,中间有过崇佛、崇道,儒学作为学派生存条件不太好。
2、三教合流的趋势。当时,儒释道相互有斗争,也有融合,你吸收我的教义,我接受你的观点,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适应本土和时代要求,活下来才是道理。
3、礼崩乐坏的局面。可能很多人对这四个字没什么概念,但是换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人民没有信仰,社会风气杂乱,这和五代十国脱不了关系。
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但也足够成为推动儒学变革自己的动力,这个时期,儒学吸收佛学、道学,进行了思辨化的提升,所以必须要提的一点是,宋明理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而非一大后退,至少它解决了宋明时代的要求。
广义上来说,宋明理学包括了四大派:气学、数学、理学、心学。而其中发挥主要影响的是理学和心学。
程朱理学:起自周敦颐,历经二程,大成于朱熹,哲学体系是天理至高无上,与人欲是相互对立的,天理决定一切,故称客观唯心主义。翻翻理学的书,会发现其逻辑论证很严密,绝非所谓“死胡同”之说,应该说周、程、朱完美的构建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将传统儒学进行了思辨化、系统化。但是它割裂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所以到后来退化成了以伦理纲常的教条为代表的礼教,着着实实的退步。
陆王心学: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作为心学的开端,他也跟同时代的程朱辩论了很多,而心学的大成却要等到几百年后的王阳明的出现。王阳明,不需要过多介绍,因为他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人物,所以心学的观点主要是指王学的观点。王学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就是纯粹化的人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讲理学改造成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学问,回归到了人的本身。
宋明儒学走进死胡同,先说宋朝社会动荡,人心晃晃。宋朝北方民族虎视环侧,先是辽,后西夏。对宋正统政府发起挑战,宋无瑕应对,最后岁币了事,满朝群臣无语应对,实在是华夏民族耻辱。后有金押宋朝皇帝父子囚于冰天雪地之中。再有蒙古骑兵,更是灭大宋马蹄之下。把汉民族列入贱民之列,举族上下,无言应对,民族悲哀。到了明朝专制更盛,宰相也对皇帝俯首而主。面对蒙古和女真挑战,也是能应付则应付。土地和财富集中,才引发农民起义。在财富集中,下层人民生无活路。加速大明王朝灭亡,否则女真人是不可能从白山黑土,坐镇北京,面北为君。而天下儒家,也只能唯唯诺喏。实在是对儒家莫大嘲讽,为什么结局如此呢?因为帝王权术过于集中。在宋朝以前宰相权力,能对皇权应成制约。自赵匡胤对皇权升华,也是对儒学践踏。后期宋以后儒学,对皇帝唯谁喏喏。加速了儒学败落。
作为一名国学爱好者,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是脑袋决定屁股?还是屁股决定脑袋?不同人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正统儒家学者的回答是,脑袋决定屁股。清代大儒顾炎武曾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在顾炎武看来,亡国与亡天下是有区别的。易姓改号,即改朝换代,叫做亡国;而当人们对仁义充耳不闻,变得如同禽兽一样,这就叫亡天下。
顺着这个逻辑,咱们再说说宋明儒学的问题。宋明儒学发端于唐代的韩愈和李翱(韩学生),后经宋代张载、周敦颐、二程、邵雍等人努力,到朱熹和王阳明集大成。宋明儒学,集儒释道三家于一炉,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宋明儒学的起因有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也有学术思想本身的原因。宋代创立者赵氏兄弟,为了防止唐末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再度发生,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根本国策。客观上为学术思想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再一个宋代国家经济的快速恢复,市民经济的兴起,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唐代佛教是事实上的官方意识形态。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有兴趣大家可以查查。唐代寺庙经济对国家的损害是很大的。好多土豪劣绅打着寺庙的旗号偷税漏税。导致国家政令不畅。韩愈等人为救治时弊,也为夺回文化主导权,发起了古文运动,这为宋明儒学的兴起,拉开了序幕。
实事求是地讲,从学术思想本身来讲,宋明儒学的兴盛还是可圈可点的。但这也导致了国家意识形态固化,人的脑袋被管的太死的毛病。蛮族蒙古和满族的入侵,多多少少都和宋明儒学有点关系。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宋明儒学的起因是战乱后,礼乐崩溃,于是兴起一个新的分支理学。它由程颐开创。理学认为人生 理 应该严肃,除了训练自己成为圣人外,不可有其他意念。四书五经定为唯一经典。认为没有感情的道德才是最高道德。强调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理学在北宋没发生大的作用。到了南宋他的门徒朱熹在政府取得权利后,得到了发展。朱熹重视教育对改变人性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它的文明意义是使人的行为有了一个规范。
当你看到父母慢慢变老了,你会怎么想
偷偷的难过!然后就特别想给他们买好吃的、买贵一点衣服,还想带着他们出去旅游。我妈今年八十岁,本来想在初八给她老人家过八十大寿来的,我老公把酒店都订好了,结果因为疫情没办成,现在就只能等到我妈生日那天再庆祝了。时间跑的太快了!我总是不想相信我妈妈已经八十了,在我心里我觉得她应该才六十多岁。昨天和我妈聊天的时候我妈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就到了八十岁了,前天你张姨还说呢,咱俩现在要是六十多岁该多好!那样咱们还能结伴去洗温泉。现在哪都不敢去了!我听了以后心特别酸,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但是我没敢让我妈看见,只是让眼泪静静的流下来。我们无法让时间倒流,但是我们可以让老人的生活变的更好,所以当你觉得父母老了的时候,就赶快为他们做你想做的事儿,千万别等,因为有些事情是等不得的。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当你看到父母慢慢变老,你会怎么想?当我看到父母慢慢变老,我的心里面五味杂陈。岁月太无情,让曾经那么坚强有力。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变得现在无能为力,像个小孩子似的。我非常心痛。我的父亲是一位人民教师。他一辈子诚实善良,为人师表。我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勤俭持家。他们一辈子正直,善良,诚实,节俭。为儿女们操碎了心,自己却落下一身病。他们有什么苦累装在肚子里,就怕连累儿女。我们做儿女的也各忙各的,从来不把父母放在心上。感觉父母永远是那个能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直到去年秋天老爸的身体就老出现问题。我才猛然意识到父母真的老了。都说父母是我们与死神之间隔着的那堵墙。我已经深深的感到这堵墙的不坚固。一想到这些我都会泪流满面。我会尽我的全力去呵护着他们。愿父母健康长寿[祈祷][祈祷][祈祷]
李娜的十首经典歌曲歌词
好人一生平安: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
苦篱笆:竹篱笆,孤苦的竹篱笆,你有口也说不出,那句心里话,自己捆住了自己,死守着那个家……
青藏高原: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嫂子颂:嫂子,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
女人是老虎:下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代,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走进西藏:走进西藏,呃,也许会发现理想,理想啊……
活着不容易:从出生一落地,到七十古来稀,脚下沟沟连坎坎,活着确实不容易……;
人间地久天长:不知你悄悄来自何方,为什么无语悲伤,是愁是忧默默深藏,说出来又能怎样……;
谁说也不信它:谁说也不信他,谁说也不信他,只要我今生认定了他,走遍天涯去寻他……。
你家在哪里:你家在哪里,我家邙山头,吃过百家饭,走过千村路……。